2008年6月7日星期六

墳頭山 (Barrow Hill)

香港人對「塞爾特人」(Celts) 的認識,大概只止於萬聖節和在 NBA 比賽的籃球隊 Boston Celtics。其實在古代,塞爾特人曾經是一個相當大的民族。在公元前三世紀左右的全盛時期,他們的勢力幾近推展至大半個歐洲。直至羅馬人建立帝國,塞爾特人的活動才被局限於英國、愛爾蘭和法國的 Brittany 省一帶。


在歸化羅馬天主教之前,古代塞爾特人一直是多神主義者。由於他們並沒有留下很多宗教文獻,我們現在對古代塞爾特宗教的認識都是間接地從羅馬帝國在基督教化之前所留下的文物而來。而過往二千年間,又出現了不少民間傳說和誤解。其中有種想法,認為遍佈英國及歐洲各地的石圈 (stone circles,包括位於英國 Wiltshire 郡的著名巨石陣 Stonehenge) 是塞爾特神官 (druids) 祭祀用的場所。雖然有些考古學家否定這種說法,認為石圈在神官信仰冒起之前早已荒廢,但正如其他帶神秘色彩的民間傳說一樣,這個想法並沒有因為學究澄清而終止。


墳頭山》所講的是個有關石圈和塞爾特傳說的故事。事情發生在秋分當日,這天是傳統的塞爾特宗教節日,日照時間與夜晚同樣長。傍晚時分,你駕車路經英國康沃爾 (Cornwall) 郡一處名為「墳頭山」的小鎮,卻因不明原因被困鎮上。你走到鎮上尋求援助,發現除了一名躲在辦公室害怕得不敢外出的職員,和另一位當地的電台主持之外,其他鎮民竟然全部失蹤。你亦發現一隊外來的考古隊剛好在附近挖掘一個從未有人開挖過的石圈古墳。究竟失蹤事件是否與此有關?失了蹤的鎮民去了何處?你又如何離開這個小鎮?


《墳頭山》並不是 Alone in the Dark 或者 Biohazard 之類的 survival horror 遊戲,而是一個歷險遊戲,所以不要期待它有很多(雖然的確有)「惡犬跳出來咬人」這類 cheap scares。這個遊戲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它的實感很強。這不是說它的畫質可媲美現時一些以上億元製作的遊戲,而是說它很容易令玩家有置身現場的感覺。

譬如在遊戲中,當我在森林中穿插時,感覺十分真實,甚至不期然憶起幾年前與朋友二人在紐西蘭 Franz Josef Glacier 附近的密林中尋找螢光蟲(不是螢火蟲——螢光蟲不會飛)的情景。在黑夜的林中拿著孤燈前進,聽著落葉聲、自己的腳步聲跟踩斷樹枝的聲音,不免會疑神疑鬼。當時感受到的氣氛,在玩《墳頭山》時可說十足重現。



即使不在密林中,亦能感受到這種陰森詭異的氣氛。例如遊戲中有個廁所,照明半壞,燈是一閃一閃的。廁所內有塊鏡子,你可以坐在馬桶上,在閃爍的燈光下望著鏡子,看看有否特別的事情發生。

這個遊戲的配樂亦十分切合陰森恐怖的氣氛,但是它除了在觸發某些事件時會播放之外,一般都只在進入和退出遊戲的時候才聽得見。在遊戲中,你大多數聽到的都只是週圍環境所發出的聲音,以及「因劇情需要」而聽到的怪聲(例如不知何來的風玲聲、走了音的錄音帶等等)。個人而言,比較喜歡這種實感較強、用環境和氣氛而不是用配樂或「跳出來的惡犬」來嚇人的 approach。


無論你喜歡那種嚇人的方法,要是膽小的話,在夜闌人靜時獨個兒在黑夜徘徊還是相當難受的。幸而,為了舒緩玩家的情緒,遊戲作者安排了好一些電台節目和介紹墳頭山風土人情的媒體報道供收聽或閱讀,其中有些電台廣告相當有趣,可以給緊張的玩家輕鬆一下。

介面方面,基本上是傳統的 Myst 幻燈片模式,也就是說在大部份時間你只可以向前行、向左望或向右望。這對於玩者在林中穿梭倒有好處,因為不容易迷失方向。可是作者也不是安排得盡善盡美。例如在森林中就有一處地方,當你向前走一個畫面然後往回走一個畫面時,和原來的地方有點偏差,搞到我一時迷了路。不過晚上在森林中亂走而不迷路,在現實中也並不容易吧。


這個遊戲的謎題以運用庫存品為主 (inventory-based),也有一些密碼鎖的變奏謎題、尋找通道的謎題和一個 Myst 類型的機械操作謎題。這些謎題絕大部份都相當簡單,只有一兩個要花多點心思。歷險遊戲迷一般分為兩個陣營,一方認為謎題的設計要比得上 Myst (特別是 Myst II: Riven)那麼氣度恢宏,和有一定難度才算佳作;另一方則恨透 Myst 那類邏輯謎題,認為謎題的重點是令玩者更投入故事,所以難度要適中,不要令玩家沮喪。在我來說,其實遊戲好玩便成,重要的不是謎題的難度,而是它的出現是否合理。Myst 很多謎題都較難,也常常要用一些現實中相當別扭的方法去操控機器,可是把這些放在 Myst 的故事和 Dini 文明的背景中,又顯得非常合理。所以我並不厭惡 Myst 的邏輯謎題。相反,在 Aura: Fate of the Ages 中,很多邏輯謎題都堪稱佳作,可是由於這些謎題無法與遊戲的故事渾成一體,我玩的時候總覺得有點無聊。


《墳頭山》的謎題雖然簡單,但除了一個令手機恢復通話的謎題,其他謎題都能夠溶入故事,相當合理。除了解謎以外,故事的推進主要依靠閱讀散落在各地的文件,以及跟躲在辦公室的 Ben 和電台女主持 Emma Harry 的通話。與 Myst 系列的遊戲不同,這些文件和對話包含很多有用的線索。不過毋須所有線索也可以解決謎題。譬如遊戲中某處需要登入一部電腦去搜尋線索,但我不知自己串錯了 password,所以以為這部電腦根本無法登入,可是電腦內的線索,我還是能夠從別處推論得到。


故事方面,為免損了大家玩這個遊戲時的樂趣,所以我不多談了。不過作者在製作這個遊戲是確實下了點心思。例如遊戲中會提及石圈中有一塊稱為 Cailleach 的巨石,另外又會提及一位名為 Prof. Amelia Rumford 的考古學家。事實上 Cailleach 的確是塞爾特神祇,而 Prof. Rumford 其實是英國科幻連續劇 Dr Who 中的虛構角色,她曾經在一個把 Dr Who 獻給 Cailleach 的陰謀中把 Dr Who 救走。這些細節,和上面提過的電台節目及介紹當地風貌的文件,都加添了遊戲的立體感。


取景方面作者也費了不少功夫。事實上,遊戲的作者 Matt Clark 曾經伙同聲優 Emma Harry (她在遊戲中用真名演回自己)及傳奇獨立遊戲開發者 Jonathan Boakes (他也有參與製作《墳頭山》)到英國 Devon 郡(接鄰 Cornwall 郡,古時是 Cornwall 的一部份)的 East Looe 一帶考察,遊戲中的部份文物和場景,都是仿照實物重構的。譬如遊戲中的 Anneka's Well,外貌便和現實中的 St Keyne's Well 幾乎一模一樣,而內裏的 visitors' book,概念則來自現實中 St Cuby's Well 的訪客名錄。詳細的情形,見 Barrow Hill 網站內的 The Real Barrow Hill


Barrow Hill 網站還有另一個有趣的部份:The Making of Barrow Hill。自從 Jonathan Boakes 製作了歷險遊戲 Dark Fall,一時間獨立製作紛紛冒起。看 Jonathan Boakes 和 Matt Clark 這類獨立遊戲開發者,憑一、二人之力即可製作出高質素的遊戲,真是令人嘆為觀止。看 The Making of Barrow Hill,雖然不能深入瞭解遊戲製作的各個方面(如何找人配樂?Matt Clark 又從何結識 Emma Harry?合作者的酬金和時間表如何制訂?),但以管窺豹,也值得有志於獨立製作遊戲的朋友參考。



The suffocated 評級 A-
優點:氣氛一流,細節豐富,謎題與故事溶合得佳。
缺點:可能是我用中文 Windows 的關係,部份文件的排版有問題。
優點/缺點:謎題太簡單。
系統要求:獨處的時間、寂靜的環境和昏暗的燈光,另加 Windows 98/98SE/ME/2000/XP, Pentium III 450MHz processor, 128MB RAM (512MB for Win XP), DVD ROM drive, DirectX 9 compatible sound card and SVGA graphics card with 32-bit colour。
何處有售:這個遊戲於 2006 年發行,香港要到兩個月前才有售,我是在尖沙嘴星光行的某店舖購買的。當然,各位也可到各大遊戲銷售商看看。如果想先試玩的話,Barrow Hill 的官方網站有 demo 供下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