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9日星期三

香港人真重視學術

今屆區議會選舉剛剛落幕,選舉管理委員會主席馮驊表示,政府今年接獲十宗以個人或團體名義提出的票站調查申請,全部聲稱目的為「學術研究」。他說:
如果有機構申請在某一個選區之內的票站進行票站調查,而這個選區裏面有候選人和這些機構有密切聯繫的話,那麼原則上我們是不會批准這類申請的。
結果十宗申請之中,政府只拒絕了其中一宗。我倒有興趣知道申請人是誰,以及申請遭拒的原因。

只要打正旗號,我不介意政黨利用票站調查結果來調整選舉策略。然而現在這些票站調查機構,有多少是由親北京的第三者資助的選舉機器,打着學術研究的幌子,從選民口中輕易騙取情報,又不用申報開支,大家心知肚明。可惜,除非有線人告密,否則要捉賊拿贓,絕不容易。

今年獲准作票站調查者如下(亦見有線新聞):
  • 香港研究協會(梁振英及范徐麗泰為協會顧問,理事會主席為新一代文化協會總幹事蘇祉祺,曾任中央政策組非全職顧問;今年於 206 個選區作調查)
  • 香港社區研究中心(負責人為新界社團聯會元朗地區委員會成員胡春月;157 區)
  • 香港社會監察(負責人為民建聯黃大仙統籌主任鄧秀玲)
  • 港大民意研究計劃(19 區)
  • 民意咨詢中心有限公司(15 區)
  • 南區民生促進會(8 區)
  • 盧曼思(週刊記者;3 區)
  • 嘉智學校(1 區)
  • 某人(1 區)
「港大民意研究計劃」的鍾庭耀提及 2004 年立法會選舉時,曾說:
筆者根據選管會網頁上的資料,再核對兩支香港大學研究隊的內部資料,整理出一個人力資源數表。由於選管會的資料有不少重疊之處,筆者只能盡量精確。數表顯示,七支研究隊中,公共事務研究學會最人強馬壯,其次是香港社會及經濟研究所,再其次是香港青年協進會,合共派出接近二千人在超過三百個票站進行調查。再細察三大機構所選的票站,區域分明,就算其中兩個機構在九龍東同時出現,選址亦無一重疊。筆者沒有考究該等機構的背景,但所動用的資源,的確令人咋舌。
事隔七年,情況似無多少改變。以香港島為例,今屆區議會選舉,撇除有人自動當選的選區之後,共有 60 個有競爭的選區,而獲准在當中進行票站調查的團體有四個:
  • 香港研究協會(44 區)
  • 民意咨詢中心有限公司(11 區) 
  • 港大民意研究計劃(4 區)
  • 南區民生促進會(8 區) 
各機構當初申請調查的選區重疊如下:
A04 山頂:香港研究協會、港大民意研究計劃
A07 觀龍:香港研究協會、港大民意研究計劃
B05 大坑:香港研究協會、民意咨詢中心有限公司、港大民意研究計劃
C34 樂康:香港研究協會、民意咨詢中心有限公司
D05 利東:香港研究協會、南區民生促進會
D06 海怡東:香港研究協會、南區民生促進會
D07 海怡西:香港研究協會、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南區民生促進會
D08 華貴:香港研究協會、南區民生促進會
D09 華富一:香港研究協會、南區民生促進會
D10 華富二:香港研究協會、南區民生促進會
D14 石漁:民意咨詢中心有限公司、南區民生促進會
D15 黃竹坑:民意咨詢中心有限公司、南區民生促進會
D16 海灣:香港研究協會、民意咨詢中心有限公司
其中, 香港研究協會與民意咨詢中心有限公司,出奇地只有三區重疊。若兩個機構皆隨機選擇要調查的選區的話,重疊不過三區的機會率,只有

$$
\left.\sum_{i=0}^3\binom{44}{i}\binom{60-44}{11-i}\right/\binom{60}{11} = 0.00053.
$$
平均要 $1/0.00053 \approx 1887$ 次選舉,才會遇到一次這樣的情況,而自九七年起,現在才是第四屆而已,真令我想買六合彩。

考究兩個機構的調查員名單的話,結果更有趣。為了預防意外,令運作上更有彈性,調查機構一般在提交調查員名單時,每區所填的人數都會多於實際需要,因此同一個調查員的名字,會出現在不同選區的調查員名單之中。例如香港研究協會提交的太古城東 (C0201) 及鯉景灣 (C0301) 調查員名單分別為:
  • 陳皓泓、李芷欣、黎芷欣、李志恆、梁詠欣、馬傑絲、陳樂融、黃翠霞、鄧志豪、穆家駿、吳雪蓮、李振禹。
  • 王珊、陳信宇、劉美岐、王梓瀠、嚴朗而、陸正喬、陳樂融、黃翠霞、鄧志豪、穆家駿、吳雪蓮、李振禹。
以上兩份名單有六個名字重覆。香港研究協會有些調查員,甚至出現於十三份名單之多。這種於名單上填上「預備隊」的做法很平常。例如港大民調,人手並不充裕,因此它所提交的每份名單,皆填上同樣的二十人,以便臨場調配人手。於最極端的情況,港大的隊伍甚至可以放棄某些選區,將人手全投入其他地方(實際上他們於選前一日決定全港只調查十區,而非原定的十九區;於香港島則放棄調查 D07 海怡西)。若事先提交的各名單上沒有重覆的人名,就不能隨機應變了。

基本上,「香港研究協會」與「民意咨詢中心有限公司」的每份調查員名單,皆由某數目的固定人手(人名只出現於該名單)加上另外某數目的預留兵力(名字出現於多份名單之上)所組成,只有三區例外,而這三區,就正正是兩個機構重疊調查的選區(即 B05 大坑、C34 樂康與 D16 海灣)。當中,香港研究協會的做法無變,但是民意咨詢中心有限公司唯有在這三區中,它的調查員方全是預備隊。

當然,兩個機構合作,互相告知對方的部署,是學術研究常見的事,我是不會勸讀者想太多的。若要從陰謀角度去看,總可以找到切入點。例如香港研究協會的調查員,許多都是公開招募回來的學生,若要雞蛋裏挑骨頭,我們可以問,為何好像有許多「左派學校」的學生當調查員?香港研究協會的百多位東區的調查員當中,起碼有一半的名字與培僑中學、福建中學及漢華中學的學生相同,甚至有培僑中學老師(李振禹)的名字。這是巧合嗎?這班中學生是否跟其他調查員一樣受薪?他們是出於自願還是不願拂逆老師,才被迫或被誘導當義工?

現今本地大學不斷削減預算,學者申請做一個一年二十萬的細 project 也不容易。香港研究協會這項「學術研究」,光是支付港島區 366 位調查員的工資,一天之內已經花去 \$146400,更遑論支付所有調查員及研究人員的開支了。連港大鍾庭耀這塊金漆招牌,也只能湊得七十多名義工,那些民間學術機構的金主,還真是重視學術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