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3日星期一

書釘偶拾:管治香港

李彭廣著,管治香港:英國解密檔案的啟示,牛津大學出版社,2012 年,香港。
定價:書中並無標價,於三聯書店售港幣 98 元。

說「書釘偶拾」有點不確,事實是有晚胡恩威主持電視節目「我要做特首」,請李彭廣做嘉賓談此書,勾起我的興趣。今午逛書店,見此書已上架,即買。

本書內容,主要摘錄一些有關香港的英國政府解密檔案,藉此勾劃殖民地政府的管治面貌。書中最惹人注目的部份,是作者所引述,由前港督麥理浩撰寫的「治港大綱」。李彭廣指出,以往一般評論皆以為麥理浩任內推行的大刀闊斧改革,乃為了撫平六七暴動所帶來的傷痛,但解密檔案顯示,原來英國政府早於七十年代初,已經開始為香港前途談判部署,而麥理浩的治港大綱,目標乃在香港前途問題於七十年代中期浮現之前,長遠規劃,以期用最短時間,令香港發展遠遠拋離中國大陸,突出香港的社會和制度優勢,為英國創造談判香港前途的籌碼。

這份「治港大綱」,原來其他學者也提過,例如 Alan Smart and Tai-Lok Lui (2009), Learning from Civil Unrest: State/Society Relations in Hong Kong Before and After the 1967 Disturbances, in Robert A. Bickers and Ray Yep (eds), May Days in Hong Kong: Riot and Emergency in 1967,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Hong Kong, pp.145-159 與 Ray Yep and Tai-Lok Lui (2010), Revisiting the golden era of MacLehose and the dynamics of social reforms, China Information, 24(3):249-272。此處有一個令人混淆的地方 ── 《管治香港》第廿一頁說:
麥理浩是應外交及聯邦事務部有關官員的要求……草擬這份大綱……這份文件有以下三個部分:長遠規劃、內部政策、香港與中國。37
該頁的第 37 號腳註為:
"Guidelines for Governor Designate of Hong Kong", 18 October 1971, FCO 40/329 附載於 L. Monson's Letter to Mr Logan, 29 October 1971, Document no. 4, FCO 40/329 之內。
究竟此 Guidelines for Governor Designate of Hong Kong 就是該份「治港大綱」的標題,抑或只是 FCO 發給麥理浩的函件題目,李彭廣有點語焉不詳。照前述的 Yep and Lui (2010) 看來,該治港大綱的標題似乎應該為 Hong Kong Planning Paper,可是《管治香港》全書皆沒有提過這個名稱。(後記:Guidelines for Governor Designate of Hong Kong 應該就是該大綱的題目,不過 Yep and Lui 2010 認為麥督的願景完全給 FCO 後來一份題為 Hong Kong Planning Paper 的文件比了下去。)

有趣的是,儘管葉健民、呂大樂與李彭廣皆參閱了這份大綱,也指出了同樣事實(例如好幾位香港總督都對英國外交及聯邦事務部的干預感到不滿,甚至抵制一些來自英國政府的要求,力保自己對香港的管治權),但他們對麥理浩的評價似乎相當不同。Yep and Lui (2010) 認為麥理浩是一個不情願的改革者 (a reluctant reformer), 其新政並非重大突破 (there is little evidence that these policy initiatives marked a major break from earlier practices),人們對麥理浩政府的印象,與實際狀況也有出入 (The MacLehose administration was not quite what it was in popular memory.);李彭廣筆下的麥理浩,卻是一位高瞻遠矚,頗有戰略眼光的能吏。可惜《管治香港》書中提及的解密檔案並不能從網上下載,一般讀者無法就此自行研究。

據《亞洲週刊》報道,李彭廣是先從網上掌握英國國家檔案館內有甚麼關於香港殖民政府管治的已解密檔案,再從英國聘請研究助理,根據英國的資訊自由法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到館裏影印了「數以萬頁」資料,方能夠精研細讀。其實李彭廣可以仿效美國華盛頓大學的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將政府的解密檔案擺上網。若然如此,不但功德無量,亦可以為他一手建立的嶺南大學公共管治部建立名聲。就算不能將全部數萬頁資料電子化,單是公開麥理浩的治港大綱,相信對公眾亦大有裨益。

本書許多章都是短短幾頁講完,令我頗有浮光掠影之感。譬如第十一章說:
港督麥理浩……推行龐大的……基礎工程時,便衝擊當時財政司夏鼎基的審慎理財哲學,……英國外交及聯邦事務部內資深經濟顧問……有頗嚴厲的批評。……他並形容香港的經濟政策是前凱恩斯主義的 (pre-Keynesian);並批評香港最新的財政預算案正是體現了這些缺陷……

他對時任香港政府高層財經官員所擁有的經濟經驗作出分析……,並發現沒有一名官員是足以推動所需經濟改革的相關經濟專業知識。他認為需要……以不同觀點的官員來取代現任的財政司和經濟司 (Secretary for Economic Services),而這些新任命的經濟官員必須同時擁有最新的經濟思想……
香港歷任各財政司,繼郭伯偉爵士 (Sir John James Cowperthwaite),最受香港民間推崇的就數夏鼎基爵士。到底那位顧問的批評是否確當?其批評有無影響香港日後的財經政策,或高級財經官員的招聘?這一章只讓我看到有英國官員批評過香港財經官員這個歷史事實,卻沒有任何分析,更遑論啟示。其餘各章也多數如此,作者雖不至於毫無自己觀點,卻還是單純引述一段段解密檔案內容居多。這些段落有何微言大義,作者往往沒有解釋,各章之間亦不見連貫,感覺有點支離破碎。

這不是說作者選取的檔案內容沒有意思。書中引述的多項檔案,都教香港人感到今不如昔。例如第六章提到,當年港督戴麟趾曾多次主動去信英國外交及聯邦事務部,請示如何處理鄉紳餽贈禮品。有關官員亦就先例、地方風俗、官員權限等等多方面深入討論,才給予回覆。獲准收禮之後,戴麟趾亦與英國海關商討關稅事宜,一絲不苟。這與月前曾蔭權卸任行政長官前的連串醜聞,形成強烈對比。第十三章則提及戴麟趾時期,外交及聯邦事務部香港科有官員反對香港在南非招聘警察,原因是「不能讓那些扭曲原則至寬容種族隔離制度的人,參加以伸張法律公平為己任的英國組織」,也令人想起今天的香港警察,已淪為中聯辦及市建局的打手。原則?未聽過。又,第四章提到「雖然殖民地大臣擁有撤換總督的最終制裁力量,但在殖民地時期,殖民地的管治一般都是建立在總督擁有最後決定權的基礎之上」 ,對照九七後西環治港,就更教人唏噓。

只不過,本書副題既為「英國解密檔案的啟示」,讀者難免會期待作者啟蒙一番。當然,回心一想,肯獨立思考的人,是應該先自己思量,而不是等待別人給答案的。

沒有留言: